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確認原料、工藝、設備、系統、操作等存在的風險,簡單說就是指出風險在哪里。
企業應當采用前瞻或者回顧的方式,對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的質量風險進行風險評價、風險控制、風險溝通和風險審核。
前瞻方式:對經排查發現的風險點但尚未發生質量事故或事件(預期風險),應采取風險控制措施和預防措施;
回顧方式:對已經發生的質量事故或事件(風險已發生,并已控制)采取的防止再次發生的改進控制措施。
二、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是指對指出的各個風險進行分析,一般會分析每個風險的嚴重性以及發生的可能性。通過分析生產過程的各種潛在缺陷以判斷其對產品可能會出現的影響;分別對已識別產品質量問題危害性予以評估;針對性地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進行分析,描述其質量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
三、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指結合風險的嚴重性和可能性得出一個風險的等級。對每個質量危害問題,對應找出相應的理論標準或實踐范例;根據給定的風險標準對所識別、分析的風險進行比較、判別,按程序作出風險評估。
企業可以采用事件性定性評估為主,數據分析定量評估為輔的方式,用“高”“中”“低”三個等級評估風險的等級。
企業應對自身產品經營活動過程中可能發生質量風險進行排查和分類,分析經營過程中每一環節所面臨的質量風險,對這些質量風險的性質、等級進行評估。
產品質量風險的關鍵影響因素有:企業負責人的質量風險意識、組織機構、人員配置、管理制度和職責的制定、倉儲設施和管理條件、過程管理(采購、收貨、驗收、儲存養護、銷售、出庫、運輸、售后服務)等,應對這些關鍵因素進行風險識別,對不同的風險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制定預案。
產品風險屬性的分類:產品風險的性質按來源可分為人為因素引起的風險和產品本身因素造成的風險。人為因素可導致假劣產品經營、產品質量問題、標識缺陷和包裝質量問題等,多屬于可控制風險。產品本身屬性因素包括產品已知風險和未知風險。已知風險包括產品已知的不良反應和過敏物質等,屬于可控制風險;產品的未知風險包括未知的產品不良反應。
企業應依據產品質量風險評估的方法和準則,對產品經營各環節,各階段可能造成的質量風險,按可接受程度分為:可接受風險、合理風險和不可接受風險??山邮茱L險是指可不必主動采取風險干預措施;合理風險是指通過實施風險控制措施,風險得以降低,效益超過風險,達到可接受水平;不可接受風險是指風險可能導致的損害嚴重,必須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以規避風險。
四、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一般包括風險降低和接受風險兩個部分。
1、風險降低
企業應有效發現和控制對質量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控制點,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從而降低質量管理中的漏洞或者盲點。
企業應采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反饋等步驟的風險控制策略,加強預先防范、同步控制、重視事后反饋控制,從而將質量風險降至可接受水平。
2、接受風險
接受風險是指考慮到風險等級和降低風險所需的成本兩個方面,從而設定一個可以接受的風險等級,一旦風險降低至該等級,就接受該風險而不用再采取更嚴格的措施進一步降低風險(因為理論上風險是不可能降為零的)。
找到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確定在利益、質量風險和資源之間的平衡點;采取降低或消除質量風險的風險控制措施。
五、風險溝通
通過風險溝通,能夠促進風險管理的實施,使各方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從而調整或改進措施及其效果。
風險溝通的重點是“雙向的交流”?!帮L險溝通者”包括政府部門、相關專家、消費者、食品企業、媒體、第三方機構等。食品生產企業不僅要提供安全的食品,而且也要承擔食品安全風險溝通者的角色。
對于企業來說,公司技術質檢部和各涉險人員之間、各部門之間應分享有關風險和風險管理的信息,在風險管理過程的任何階段進行溝通,應當充分交流質量風險管理過程的結果并有文件和記錄。
六、風險審核
風險審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需要對整個系統的風險進行審核。對整個過程進行再評估。